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

茂名中专学校 > 茂名中专学校排名 > 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

专业详解

成都单招培训学校

学校简介

    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简介:

    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,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至今已有113年历史。农校位于粤西历史文化名城—高州市区,是广东省第一所中专学校和全国开办最早的农业中专之一。该校是一所集农、工、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、国家级重点中专、首批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、国家级“特种职业技能鉴定站”和广东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,学校占地面积550亩,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,拥有茂名市面积最大的实训中心和体育运动中心。

    创办伊始,校名为“高州崇实中学堂”,校址在高州城节孝祠(现高州市第一幼儿园)。学生主要学习作物栽培、水车和风柜的修理等实用技术。从清宣统三年(1911)始至民国二十四年(1935)止,校名先后称“高州中等工业学校”“高州甲种农业学校”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”“省立第一农业学校”“省立高州农业职业学校”等,成为广东省立第一所中等农业学校。

   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,因师生疏散而停办两年,于民国二年(1913)复办。设有农学、畜牧、森林等专业。

    1949年高州解放后,校址迁至县城东郊,即现校址。

    1950年6月,校名改称“广东省高州高级农业技术学校”,并取消畜牧专业,增设园牧专业

    1955年又改称“广东省茂名农业技术学校”,森林专业兼并到现广东省林业学校。

    1958年兼并“化州蚕桑学校”,增设蚕桑专业。

    1959年,校名改为“广东省高州农业技术学校”,停办蚕桑专业,增设亚热带作物专业。

    1969年,由于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极“左”路线影响,学校被迫停办,教职员工被调散,校舍、农场被占用,仪器、设备、图书等被搬走、分光。

    1975年,在广东省农业局、湛江专署和高州县委的支持下,学校收回大部分校舍、耕地而复办,称“湛江地区五·七农业大学高州分校”,主要是培训公社干部、大队干部和饲养员。

    1976年开始招收中专班,开设农作、畜牧兽医两个专业。

    1979年初,学校改称“广东省湛江地区高州农校”,增设经作、土化两个专业。

    1983年,由于原湛江地区分设茂名市,随之改用现校名“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”。目前,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00多人。根据茂名市“十三五”规划,茂名市委、市政府将加快构建“一本五专”高校发展新格局,决定以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为基础创建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(保留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牌子)。学院位于茂名市西城片区,毗邻茂名森林公园、广东茂名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新校区。学院于2016年12月通过广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,同意设立并予以公示。学院采用省市共建方式进行建设,规划用地面积503亩,总建筑面积为17.5万平方米,建校初期设置六个系共39个专业,在校生规模6000人、教职工500人。学院已于2017年底基本建成,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招生,第一年拟开设园林技术、风景园林设计、畜牧兽医、食品加工技术和电子商务等专业。著名育种专家、原湛江海洋大学副校长张建中教授,被国家人事部、农业部破格晋升为推广研究员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陈观浩等均是高州农校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。同时,学校还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、全国职教先进工作者、南粤优秀校长、广东省职教先进个人、南粤教坛新秀、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的先进个人,为学校赢得了荣誉。

    该校曾创造了亩产万斤薯、千斤稻和20吨甘蔗的高产纪录,育成高农选三、选二、选一等高产优质的甘薯品种和高农晚矮等水稻品种;自行研发的“高农饲料配方系统”软件获国家专利,被中国农学会认定为“高产、优质、高效农业技术”,“GHPF-饲料配方软件之星”获中国农学会奖励;“水稻、甘蔗、花生、香蕉应用稀土研究和示范推广”“珍汕97A、V20A、IR24、IR26稻穗发育过程观察和花期预测”“花生有效针与植株性状及气象因素的关系”“白僵菌粉剂的生产和应用研究”等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奖励。近年,该校教师参与制定的《冬黄瓜生产技术规程》,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成为广东省地方标准;由该校独立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“储良龙眼提纯复壮技术”“油茶品种改良和开发利用”“皮特兰猪饲养”的研究和推广,成果获得专家组的肯定。莫熙穆,曾任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任,广东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。1938年毕业于广东省立勤大学生物系。1958年赴苏联莫斯科农学院植物生化专业及苏联植物生理研究所学习。1961年回国。那时正值我国粮食生产处于低谷的困难时期,他想人民之所想,急国家之所急,为探索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路,积极从事生物固氮的科研和教学工作,治学育人,功绩卓著。多年来,他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及应用研究。在植物生化基础理论方面,具体研究固氮和氢代谢,发表《鱼腥藻光合固氮放氢》《鱼腥藻的谷氨酰胺合成酶(GS)》等论文。在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中,提出“草灌先行治理水土流失”的科学方案,对扭转韩江上游水土流失做出贡献。特别是晚年,他不顾年老体弱,行程6万多公里,足迹遍及粤、琼30多个县市,推广种植牧草,治理水土流失,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,无私奉献。1991年获得全国“五一劳动奖章”。丁颖(1888—1964),农业科学家、教育家,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,农业高等教育先驱。他毕生从事水稻研究工作。1926年在广州郊区发现野生稻,1933年发表了《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的新种》论文,论证了中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,否定了“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”之说。1927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稻作试验基地─中山大学南路稻作育种场。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,他就进行水稻杂交育种研究。1933年选育的“中山一号”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野生稻种质与栽培稻育种工作的成功尝试。1936年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,获得世界上第一个“千粒穗”水稻品系。他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,选育出60多个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应用,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做出了贡献。他还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,为开展品种选育和繁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。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。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院长、教授,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。曾当选为第一届、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,第一届、第二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。在数十年的科研路上,他身体力行地体现着矢志为民、务实求真、身教以德、敬业乐群的精神,并实现了自己“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”的誓言,无愧为蜚声国内外农业科技界的“中国稻作之父”。

    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部分专业:

    序号专业名称所属类别
    1中餐烹饪厨师/烹饪
    2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/电脑
    3园林技术其他中职
   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

热门专业